中共教育部党组:奋力开拓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时间:2023-09-19浏览:372设置

奋力开拓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中共教育部党组

“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和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诚挚祝福。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刻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指引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献,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对世界历史进程和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和勇于战略抉择的历史担当。

教育部党组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化主题教育成效,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结合年初确立的重大项目和专项行动的实施,一体推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重点改革项目的落地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谋划研制等工作,积极拓宽视野和格局,努力把总书记的期盼和党中央的要求转化为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一、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切实增强“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历史使命感。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的战略利益、战略目标决定了国家发展的优先导向,决定了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摆在优先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明确为到2035年必须“建成”的目标之一,放在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目标之前,充分体现出教育之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报告还提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等强国建设目标任务,推进这些强国目标任务的完成,人才是关键,而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回顾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总结16世纪以来5个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规律,分析3次工业革命渐次演化的历史进程,无一例外显示出教育的优先布局与国家的兴盛强大密切相连,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更富有创新能力,能更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国家持续繁荣。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果”,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因”。要在国家发展的新方位新征程中,找准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定位新任务,自觉增强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主动和责任感、使命感。

2023年《开学第一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从传统文化、文明探源、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国防教育、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全景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图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拉索”(LHAASO)首席科学家曹臻在向同学们介绍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宇宙射线观测装置“拉索”的前世今生。(教育部供图)

把握好蕴含的重大机遇,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建设有着良好基础,教育发展进入由大到强的历史新阶段。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将在重要政策举措、重点工程项目安排、重大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和全面加强,这是教育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要看到,教育内外环境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既可能给教育带来颠覆性影响,也将给教育拓宽未来发展空间带来无限可能;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对院校学科专业结构、科研创新数量质量、人才数量类型结构等提出全新要求;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发展将带来新挑战;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等等。面对这些变化和趋势,要敢于抢抓机遇、善于主动作为,强弱项、固底板、防风险、扬优势,自立自强地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2023年7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在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举行。图为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在开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 王曦/摄)

切实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发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总号令。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确立的硬目标、硬任务,还有不到12年时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没有现成道路可以因循,也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迫切需要加快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思路创新,以目标倒逼改革,倒排工期、压茬推进,确保如期建成。

二、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人才的高度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发展的高度和国家竞争的真正实力。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攻克的核心任务。

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做好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不断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体系,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和大中小学读本,打牢学生成长成才思想政治根基。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开展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计划,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开展青少年读书行动,引导学生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引导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指示,实施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工程,把思路、政策和精力更加聚焦到“自主培养”上来。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深化“双一流”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培育一流优势学科。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探索构建各学段贯通、多方协同、科学完备的培养体系,让更多好苗子得以挑选出来。重点从基础学科人才、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骨干人才、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等需求侧出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向理工科、战略紧缺和新兴交叉领域布局。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建设计划,研究建立国家科教融合创新特区,加强与政府部门、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协同育人,抓紧实现基础研究、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等的重点突破。打造职业教育新增长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探索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网络体系与机制设计,打破职业教育内部循环和毕业生身份固化,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模式,源源不断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到来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述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号召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总书记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我们要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作用,抓牢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实施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国优计划”),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开展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加大教师待遇保障,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从目标、方法、机制和手段创新着手,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优化教师管理和结构配置,拓宽成长发展空间,营造浓厚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三、强化服务导向,有效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要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趋势与规律,自觉主动做到教育强国与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是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织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工程,加快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高质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平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协同中心建设,集聚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加强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建设,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形成国际比较优势,助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科技、产业、经济布局对教育、科技、人才以及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出的新要求,部署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上先行先试。围绕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结合地方重大产业发展需求,以实施新一轮部省战略合作协议为抓手,选择一些试点区域探索设立高等研究院、区域创新中心等,提升区域教育服务能级。持续支持中西部高校建设,面向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规模。加快构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和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创新政产学研用结合新载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深入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加强技术转移转化,培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四、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激发教育强国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挥政策、制度、机制的价值驱动与战略牵引作用,加快推动教育体系调整走向更加系统性、综合性的集成,推动教育发展走向更加主动自觉的自信自立,推动教育活动延伸到更加灵活广阔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积极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顽瘴痼疾,以政策、制度和组织机制的一体化部署来推动观念更新、工作评价和方法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推进教育数字化变革。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公平包容、更有质量、适合人人、便捷高效的数字教育,有效支撑个性化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和发挥教育数字化助学、助教、助管、助交流合作的功能,以数字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加快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灵活的教育对外开放,在开放中促改革、促发展,增强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不断扩大中国教育的朋友圈,构建面向全球的教育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世界教育发展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五、坚持人民至上,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表明发展教育的根本立场,反映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要深刻认识教育之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教育稳步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方法,把人民满意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评判标准,切实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

当前,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对“入好园”、“上好学”、“就好业”的愿望更强烈了;对发展素质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供给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意愿更强烈了;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群众对城乡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对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等教育服务的期盼更强烈了。

要准确把握群众对教育的新关切新期盼,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加快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方面各环节,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夯实基础教育基点,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重点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师资配置均衡化、资源共享智慧化、教育关爱制度化,着力抓好提高公办园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加强县域高中和综合高中建设、20万人口县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等项目。着眼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创新育人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降低教育养育成本、学生心理健康等热点难点问题,全力以赴办实事解民忧,让人民群众享受更有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是最大政治优势。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汇聚全党全社会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的强大合力。贯彻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升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质量,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确保党旗始终飘扬在育人一线。要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社会氛围。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教育系统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聚全战线智慧和力量,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谋划设计,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笃定前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本文刊发于《求是》2023/18)

磨店校区: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淮海大道300号(邮编:230011) 经开校区: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耕云路158号(邮编:230601)

Copyright © 2017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09001389-2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