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国 杨 亘 伍伟杰 邱昌辉 杨小东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针对佛山市顺德区制造业转型中对人才提升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为载体,机电、数控和模具等多专业组群为单个企业定制覆盖更宽岗位群、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通过学校“送教上门”为企业讲师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以“引企入教”;共建精益管理技能大师工作室,将企业先进管理技术引入学校。通过“引师入校”,以企业“送技上门”形式与学校共同开发“精益生产管理”课程,形成双向融合局面;发挥学校平台与环境优势,依托工作室和共建课程,校企共筑培训载体“精益道场”,聚集地方商会、行业专家等资源,面向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人员,打造培训项目“精益生产管理特训营”,开展培训赋能,形成育训结合态势,形成了“育训结合、双向融合、组群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
关键词:转型升级;人才培养;育训结合;双向融合;组群培养
一、实施背景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佛山市顺德区,起步、发展、成名于制造业,正围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顺德制造”向“顺德智造”转型升级。
自建校以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顺德职院)一直与顺德制造产业共生共长、共存共荣。探索产教融合新途径,助力“顺德制造”走向“顺德智造”,是学校的使命和责任;产教融合需要学校紧密对接产业企业需求,高效、高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包括学校内的增量人才和企业内的存量人才。产教融合还需要企业积极主动将制造业新理念和新技术导入职业院校,并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用于培养校内学生和企业内部员工,而且用于培训区域制造产业人才。
顺德职院紧贴装备制造业实际需求,与广东乐善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善公司)深度合作,探索了“育训结合、双向融合、组群培养”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以学徒制教育项目为载体,引企入教,送教上门,组群培养
乐善公司是一家设计、制造吹塑设备的专业机械装备制造商,属于行业的“隐形冠军”,但其在人才提升方面存在以下痛点:①难以直接从高校招聘到掌握吹塑设备设计开发、加工制造及安装调试等职业能力的人才;②缺乏既懂技术又善培训的内部讲师,公司内部的常规技术培训效果有限;③核心岗位群覆盖面较广,涵盖了吹塑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与部件数控加工以及机电液一体化系统组建与调试等岗位,但各岗位人才需求不大(一般 5 ~ 10 人),常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难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针对乐善公司的人才提升痛点和个性化需求,顺德职院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为载体,以模具、数控和机电三个专业组建专业群,通过分别招生、合班管理、模块化教学,解决核心岗位群覆盖面较广但难以开展单专业校企合作的问题。同时,顺德职院利用多年探索积累的行动导向教学经验,对乐善公司技术部骨干开展多次“送教上门”,与后者共同开发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研讨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情境及辅导行动导向教学;通过组群对接、教法赋能,以企业侧讲师为主导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升了企业内部讲师的教学能力和信心,实现“引企入教”。
(二)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引师入校,送技上门,开发课程
精益生产管理是工业 4.0 的基础,是顺德职院智能制造类专业学生都应掌握的先进共性管理技术,由于缺少企业实战磨炼,顺德职院课程授课教师存在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的痛点。
乐善公司在精益生产管理方面具有良好的业内口碑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借助与乐善公司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不仅安排乐善公司的精益生产管理专家承担面向现代学徒制在岗学员的精益生产管理课程教学,而且邀请乐善公司精益生产管理专家郭锡南先生成立“郭锡南精益管理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引师入校、送技上门”,将企业先进管理技术和应用案例引入学校,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发精益生产管理课程,实现模具、数控、机电、机器人和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管理类课程的整合与标准化。
(三)以“精益道场”为依托,聚集资源,共筑平台,培训赋能
精益生产管理也是顺德众多制造企业提升生产与管理水平的先进管理技术,对顺德家电与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成为顺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以顺德职院的广东省数字化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郭锡南精益管理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以校企共建的精益生产管理课程及专兼教学团队为基础,以顺德区民营企业发展商会的渠道资源和需求信息为辅助,集聚多方资源,面向智能制造,共建“智造·精益道场”培训平台,打造“精益生产管理特训营”培训项目,面向顺德制造产业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人员,开展多期精益生产管理技术培训。
三、经验萃取
针对顺德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人才提升个性需求和共性需求特点,提出“育训结合”的思路。所谓“育”,是指针对单个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以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开发课程和共同提升师资等方式,提升单个企业内部员工的具体专业技能,同时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融入校内课程以培养校内学生;所谓“训”,是指针对整个产业的共性化需求,以学校技术服务转化平台为依托、以共性技术培训项目为纽带,汇聚企业和行业师资资源,面向区域制造产业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人员,开展精益生产管理技术培训。
在“育训结合”过程中,代表产业界的企业及商会和代表教育界的学校,围绕具体的教育项目和培训项目,双方共同投入各自优势资源,从学员、课程、师资、教法和环境条件等方面全方位深入合作,形成 “双向融合”的交融局面。
在具体的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企业在岗员工的岗位技术特点和报名人数需求,整合校内专业资源,以专业组群方式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在具体的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学校师资资源为中心,汇聚企业技能大师、行业管理专家及商会需求信息,组群开展精益管理特训营培训项目,形成“组群培养”的融合特点。
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以点带面、持续融合,进而形成“育训结合、双向融合、组群培养” 的产教融合模式,如图 1 所示。
图 1 “育训结合、双向融合、组群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示意图
四、案例成效
1.协同育人成效
以专业群形式与乐善公司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培养在岗员工 25 人,其中模具专业 3 人、数控专业 6 人、机电专业 16 人,培训企业内部讲师 8 人。校企合作共建精益生产管理课程,成为模具、数控、机电、机器人和自动化等专业的共享课程,共有超过1000 人修完该课程。
2.技术培训成效
依托“智造·精益道场”培训平台,为顺德制造产业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人员开展精益生产管理培训 20 期,累计培训企业人员 600 多人次,培训授课教师 8 人,开展精益生产管理交流活动 6 次,参与活动人数 300 多人次。
3.咨询服务成效
依托郭锡南精益管理技能大师工作室及校企共建的教师教学团队,为区域制造企业开展精益生产与管理现场诊断和咨询服务,服务企业 10 多家,服务人数 200 多人次。
本案例中的合作企业为技术密集度较高、规模中等、负责人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具有技术与理念先进、组织与管理灵活、与学校协同育人热情较高、企业转型与人力资源提升压力较大、企业愿景和战略目标长远等特点,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上述因素。
目前该案例中的产教融合模式已开始被应用于学校相关专业与区域制造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
专家点评
《育训结合、双向融合、组群培养, 校企协同育人》针对区域内制造业对人才提升的个性需求和共性需求,通过“引师入校”“送技上门”形式开发精益生产管理课程,形成了“育训结合、双向融合、组群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以学徒制项目为载体,以乐善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抓手,通过组建专业群,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将企业先进管理技术和应用案例引入学校,形成“双向融合”的交融局面,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该案例的特点为合作企业是 “隐形冠军”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和延续性,校企合作的方向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可以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