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海外项目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发布者:产教融合办公室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2-26浏览次数:23


付红  徐志鹏  王峰等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深化“五高—三交互—两全面”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一平台、多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进“三教”改革,打造智能装备高水平混编教学团队,提升精准服务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外项目工程师,对于践行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重大。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海外项目;工程师;五高—三交互—两全面;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背景

徐州是中国“工程机械之都”。随着徐工集团的飞速发展,亟须大量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熟悉所在国文化、具备工程机械相关知识背景、有较强交际沟通能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作为高职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瞄准行业需求,自20114月开始,就与徐工集团等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合作,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积极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项目工程师协同培养,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供需对路的人才。

主要做法

(一)搭建合作管理平台,保障校企双主体育人

为保障现代学徒制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服务、共同受益的机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了“江苏建院—徐工集团”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

(二)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精准培养目标,完善学徒培养标准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开设现代学徒制徐工“海外班”与“麦穗班”。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特点,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标准,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学生”和“学徒”相互融通的课程体系,使学习过程融入真实生产的实际中。聘请企业技能大师、江苏工匠作为“海外班”与“麦穗班”的指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并为学生授课,如图1所示。根据《企业导师聘用标准及职责》规定要求,聘用47名技能大师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企业导师,共同申报5名江苏省产业教授,校企共建产业教授、技能大师工作室。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

(三)签订三方协议,确立学生双重身份

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企业、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前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学徒作为企业准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各方权益等。建立企业全过程指导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机制,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接企业人才培养规划;把徐工集团企业文化、员工应知应会作为必修课,实现学生从准员工到员工的定向培养就业。

(四)学校、徐工集团双基地轮训,弹性安排教学过程

按照徐工集团人才需求的特点,设计了现代学徒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实施流程。学生在校内前三学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一体化教学,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后三学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徐工集团,在工程机械制造、装配、调试等多个岗位轮换学习、考核,使学生完成从准员工到正式员工的身份转换。整个学习过程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轮流进行,学生具备在学校为学生、在企业为学徒的双重角色。

(五)探索“外语+X技能”的双线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建院和徐工集团共同探索了双线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良好语言交际能力、国际化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海外项目工程师为目标。通过优化外语模块化课程,实现语言能力进阶式提升。双语专业课突出沉浸式语言环境的营造,适岗情景交际英语教学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围绕“机、电、液”工程机械领域核心知识体系搭建平台基础课程,以“自动化”为纽带开设“机电”“电液”复合的专业基础课。结合徐工集团高端装备生产制造涉及的关键技术,开发定制化“X技能”课程,强化核心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知行合一能力。

(六)实施“五高—三交互—两全面”校企协同培养机制

制定了深度融合企业元素的“五高”培养标准,深化了“三交互”的校企多层次合作模式,完善了以学生学业和职业发展的“两全面”成才体系,适应企业对于海外项目工程师的岗位需求,如图2所示。

2“五高—三交互—两全面”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

1.高频率渗透徐工海外项目案例,开发序列项目化专业课程

围绕项目案例分解知识点并重组教学内容,建立“课堂—教材—知识”与“项目—方案—技术”的直接映射关系,分批次建设兼具课堂教学和企业培训功能的项目化课程。

2.高质量适配企业生产培训内容,共享企业员工培训体系

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提高企业活动置换学校课程学分的选择性和自由度,满足学生毕业学分要求;学徒期内完成至少两门课程的学分置换,缩短由学生向员工身份转变的适应期。

3.高要求对接企业生产任务,严格校内实训实践环节

按照企业生产任务,校企双方合作建设《工程机械运用技术教学资源库》;通过数字化校园和空中课堂建设,破解校企两地距离障碍及生产任务与实验实训教学脱节的矛盾。

4.高标准适应企业管理体系,构建半工半读管理模式

执行企业考勤模式,严格学业考核标准,健全奖惩机制,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5.高起点对接企业文化,推进校企文化共生共长

让学生入学伊始受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徐工文化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操。

6.主体交互育人

校企联合成立徐工集团—江苏建院海外项目工程师培养中心,打造产业教授领衔,跨国(境)专业教师、徐工集团技术骨干和高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国际化混编教学团队。

7.载体交互育人

对接徐工集团在巴西、印度等地的工业园区,派送教师开展语言教学和技术服务。校企共建“新能源工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特种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科教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高水平国际技能大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全面统筹海外项目工程师选拔机制

遴选学生组成学徒班,实施学期滚动制,进行“内部”末位强制淘汰,“外部”择优申请候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9.全面规划学生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构建识岗—跟岗—顶岗的现代学徒培养机制,通过企业识岗实习,了解徐工集团的管理文化、经营理念和生产环境;通过企业跟岗实习,了解企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熟悉工作流程和操作要领;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初步具备工程机械领域技术服务和海外项目管理的能力。

(七)构建“语言+通识+技能”模块化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模块。语言类课程着力推进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增加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英语比重,开设全英文/双语专业核心课程;开设适岗情景交际英语,面向徐工海外服务国家开设葡萄牙语、柬埔寨语等小语种课程。通识类课程设置历史与文化、社会与生活等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文化素养。技能类课程强化项目化课程建设,开发面向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的“移动平台可编程控制器”等一批“X技能”课程,提升课程与海外项目工程师培养的适配度。

(八)校企共同发力,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为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江苏建院在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进行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挂牌,与徐工港机签约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徐工集团与学校联合成立徐工产业学院。学校每年组织专业教师赴企业参观学习,进行暑期实践、企业实践

模式提炼与创新

(一)助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面向“一带一路”建设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引入面向智能化时代的新工艺、新技术,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爱国情怀、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形成“双线一体化”海外项目工程师培养新模式

整合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各方资源,搭建有利于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技能平台和语言平台。坚持以职业综合素养培养为导向,以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外语和“X技能”双线一体化培养模式,提升海外项目工程师的国际视野、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

(三)构建“五高—三交互—两全面”的校企协同培养新机制

学校与徐工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培养“五高”标准海外项目工程师,服务高端制造装备产业“走出去”。深化“三交互”校企多层次合作模式,搭建高起点平台,打造高水平混编教学团队,共同制定双师育人体系。创新“两全面”协同培养路径,全面统筹海外项目工程师选拔机制,全面规划学生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

成效与推广

(一)校企共建机电一体化专业群,成效显著

校企命运共同体成效初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获批国家级高水平机电一体化技术骨干专业、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培育项目,开展《悉尼协议认证》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获得教育部A档验收;“五高—三交互—两全面”校企协同培养海外项目工程师机制获得煤炭教育协会教学成果二等级、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校企混编、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获得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教学团队和校级立项;教学资源库获得校级立项并通过验收。

(二)采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突出

学生获得“挑战杯”“互联网+”技能竞赛等省级以上奖励42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专业课程标准6个;校企合作成立“海外班”“麦穗班”等,累计培养450余名海外项目工程师,服务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10多个国家的工程建设;企业累计发放给学生奖助学金21.6万元,企业获得2019年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立项。

(三)广泛宣传推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获得肯定

学校领导曾经多次应邀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上做典型发言。本项目在2021年度高等教育博览会上获得“双百案例”表彰。


专家点评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瞄准行业需求,与徐工集团等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项目工程师协同培养机制,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深化“五高—三交互—两全面”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一平台、多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进“三教”改革,打造智能装备高水平混编教学团队,培养更多供需对路的人才,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学院全面规划学生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解决了企业所需、专业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核心问题,具有突出的价值和作用;解决了有海外发展意向的大中型企业项目服务人员严重不足的关键问题,提升精准服务能力。案例中提出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对各类高职院校来说具有普适性,对于有海外业务的企业推行国家“一带一路”政策落地方面更具应用价值。学院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外项目工程师,服务高端制造装备产业“走出去”的需求,对于践行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