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跃 洪娄珺 李思达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逻辑主线,也是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重要手段。针对产教融合的突出问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从体制机制破题,依托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打造产教综合体形式的实体化新平台和“产学研训创”一体化新形态,构建“三融三通”产教综合体运行新机制,探索“全链式”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高水平产教融合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金华方案”。
关键词:产教综合体;实体化;一体化;三融三通;智能制造
一、实施背景
(一)产业转型亟须产教融合平台新支撑高端装备产业是浙江省“十四五”重点打造的产业。金华是浙江第四大都市区,将先进装备制造业列为重点培育的“五大千亿”产业之一,但金华制造业尚处产业链低端、技术创新不强的阶段。2021年年初,金华提出“十百千万”协同创新智造工程,作为区域人才赋能的重要主体。打造“产”与“教”实质性融合的平台,培养支撑产业转型的智能制造人才,是时代赋予地方高职院校的一道必答题。
(二)多元主体亟须产教融合体制新突破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区域、行业骨干企业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推进实体化运作”。针对企业参与渠道不通畅的问题,如何通过实体化运作,搭建具有校企平等话语权的平台,增强企业参与动力,是实现产教真“融”的关键。
(三)利益双赢亟须产教融合机制新变革因多元主体的价值诉求存在差异,校企之间时常出现“合而不深”“独角戏”问题。如何统一多方利益主体行动,实现生产、教学、研发、培训、创新创业各要素一体化?能否通过建构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实现不同主体的利益双赢,是产教能否真正“合”的关键。
二、关键问题
(一)开创性探索“产教综合体”实体化运行机制,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突破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学校以资产经营公司为桥梁,以设备、场地、品牌等入股,企业以资本、技术和订单入股,组建实体公司,保证政校企各方的平等话语权,为构建良性互动产教关系提供新样板。
(二)系统性实施一体化的“产学研训创”育人路径,形成了产教协同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强化真实生产、实训教学、科技研发、社会培训、创新创业等产教综合体平台“产学研训创”的一体化建设,以产助学、以研促产,学训结合、训创融合,提出校企育人新路径。
(三)创新性构建产教对接的“全链式”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新范式将行业企业生产性资源融入知识学习过程,教学场所在“教学车间”“生产车间”之间按需轮换,推动“封闭课堂”走向“职场化、生产性”教学,缩短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技术”距离。
三、主要做法
(一)聚力实体化运作,创建“3+1+N”产教综合体新平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聚焦实体化运作,发挥各方优势资源,探索形成了“3+1+N”产教综合体新平台。“3”是指学生实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服务中心,“1”是1家学校资产经营公司,“N”是指与企业合作成立的多家实体性公司。在遴选企业或引进社会资本共同建设产教综合体过程中,综合考虑目标公司类型、股权结构。目前,产教综合体已成立了3家不同类型的合资公司:学校设备入股,与骨干企业合资成立生产型公司,开展精密零部件规模化生产,建设教学车间;学校技术入股,引入风投基金成立研发型公司,联合省重点实验室等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学校品牌入股,引入产业基金成立培训型公司,与校内专业融通师资和设备,实现民用航空器维修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一体化。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综合体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图1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综合体运行模式
(二)聚力一体化提升,打造“产学研训创”产教综合体新形态1.围绕协同育人,实现“产学一体”通过校企双方设备、场地、师资技术团队共享、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等手段,合作开发生产标准和教学资源,推动教学组织与企业生产紧密契合。2.依托高端平台,实现“产研一体”依托产教综合体的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开展核心技术领域科研攻关。结合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应用技术服务平台,使“研发工程师”和“能工巧匠”融合,保障技术研究成果落地。3.聚焦产业新技术,实现“产训一体”依托产教综合体的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开展手板制作、专机研发、精密件加工等技术服务,以实际案例为载体,对内开展项目制、导师制培训,进行拔尖人才培养,对外开展“回炉班”等特色培训项目,有效助力高端技术人才的输入和稳定。4.激发创新创业,实现“产创一体”通过成立创客空间,开展各项创客活动,充分利用产教综合体实验实训平台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师资力量、创新实践教育资源,以及丰富经验,共同开展创业活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将优质项目产业化。
(三)聚力全方位融通,构建“三融三通”产教综合体新机制将企业的真实岗位能力需求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设置教学内容和标准,实现培养目标融合;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和技术研发项目作为学校教学内容载体,校企双方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融合;校企双方建立更具有弹性的教学组织方式,设计一体化校企学习内容,实现培养方式融合。“三通”是将学校与企业共营实体公司的政策打通,学校老师进入到实体公司的身份打通,实体公司资源共享与利益分配方式打通。(四)聚力全过程协同,探索“全链式”人才培养改革新模式1.分层分段,校企协同创新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发挥产教综合体实体化公司场地、技术、设备优势,建成开放式教学实训车间,组建校企无界化“讲师团”,实施分层分类教学,保障“工”与“学”在内容与进程的衔接,提升岗位能力。2.双能并重,校企协同推行学研互动“项目导师制”依托产教综合体实体公司,实施校企双导师指导下的“项目导师制”,将航空零部件制造、柱塞泵研发等实际案例,经过凝练、派生,再设计成应用创新实践项目,学徒以专利、实物、实施方案等成果形式完成结题,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3.三融教育,校企协同推进精益求精“职业素养”养成产教综合体已通过行业AS9100D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CCAR-147认证,学校紧密对接标准,设置贯穿六个学期的“精益管理”课程,形成工匠精神培育与体系内容、企业岗位训练、课程教学及学生日常规范相融合的“三融教育”职业素养养成路径。
四、经验总结
(一)产教综合体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实体化运行的新路径产教综合体的建设模式破解了产教融合之困,推动了学校和企业进行实质性的资源协同与整合,保证了各方的平等话语权和利益平衡。通过专业企业一体统筹和政策、岗位、利益“三个打通”的制度创新,推动了校企利益、资源、技术和人员的全面融合,打通了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二)产教综合体创设了“产学研训创”一体化运行的新形态以“产”拓维度,促进了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以“学”把宽度,提升了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教学组织实施的柔性;以“研”掘深度,推动了专业发展从跟跑产业到并跑、领跑产业的转变;以“训”促强度,深化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资源转化;以“创”提高度,增强了教师服务产业能力和学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通过一体化提升,为智能制造工匠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路径。
五、效果与推广价值
(一)服务产业贡献突出所在专业群入选国家双高A档院校高水平群,建成省内唯一高职院校的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服务平台10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参与国家和行业团体标准37项。年均企业服务到款持续增长超1000万元,实体公司年产值超8000万元,被地方政府誉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二)人才培养成果丰硕2017—2022年,学生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国赛获奖44项(一等奖13项),以学生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专利373件;毕业生就业率98.38%,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达100%,学生就业率、创业率、月均收入等指标全省领先;各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排名全省第一,100%超浙江省一段线。
(三)应用推广辐射广泛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发表理论成果20余篇,《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60余次。每年有近百家政府部门、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来校考察交流。教育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浙江省委办公厅等来校作专题调研,认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产教融合之困,推动了校企实质性资源协同与整合,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实体化运行的新路径”。
专家点评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产教融合中供需“两张皮”、校企双主体无法真正实现等问题,从产教融合平台体制机制破题,通过打造产教综合体形式的实体化新平台,统一多方利益主体行动,保证政校企各方的平等话语权,有效解决了产教融合过程中教育与经济、供给与需求“两张皮”问题;通过构建“产学研训创”一体化新形态和“三融三通”产教综合体运行新机制,破解了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融合格局无法真正建立的问题,为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和方法。其探索形成的“金华方案”在实践上大胆创新,在理论上充分凝练,在育人上卓有成效,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