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铁道:搭建“三个”平台服务株洲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发展

发布者:产教融合办公室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4-15浏览次数:11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株洲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三个”平台,创新职业院校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建设机制,构建了“工作站+工作室+项目+技术”团队建设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有较强研究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的技术创新团队,助力株洲引领全球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一、实施背景

湖南铁道紧跟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全球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围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全产业链,探索构建“工作站+工作室+项目+技术”职业院校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建设了10支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团队,研究领域涉及轨道交通车网仿真、动车组智能运维技术、现代工业智能控制技术等方面,为株洲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贡献湖铁力量。

二、主要做法

1.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创新建设模式

一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修订《科研与技术服务团队遴选与管理办法》,构建“青年科研骨干、科研之星、科研团队”三层次队伍建设体系,分类培养教学型、科研型、科研教学型三类人员。二是搭建“聚力平台”,依托学校主要牵头的全国首个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以及“机械行业高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产教联盟”,聚焦“学、研、训、产、用”,校企合作共建中车科学家工作站3个、技能(技术)大师(名师)工作室23个,其中市级以上4个,构建了“工作站+工作室+项目+技术”的科研与技术服务团队建设模式。

2.搭建校企资源共享共用平台,促进科教融汇

一是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双师工作室科教育人功能,及时将新技术纳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同步。二是引领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科研实践,引导学生在真实科研工作环境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文照辉大师工作室带动学院教师参与课题攻关,省级课题攻关3项,公司、行业级课题攻关3项。余雨婷名师工作室将科研项目、科研活动引入教学,仅2023年就立项市级以上课题5项,举办培训班8次,带领学生参与竞赛并获得省级奖项5项。

3.搭建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平台,提升科创水平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制定学校《青年科研骨干培养与管理办法》《校外特聘教授、产业导师等聘用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制度,明确了培养、引进、使用科技创新人才的全流程配套措施,聘请刘友梅院士、樊运新技术大师、文照辉技能大师等企业大师在学校建立院士工作站、技术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银龄计划,聘请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本科大学退休教授、博士等人才,在校担任专业群领军人才。二是稳固技术攻关,各二级学院选拔青年科研骨干教师进中车科学家工作站、进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进企业重点培养,与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攻关完成轨道交通装备核心零部件9项,主持产品技术创新10项,带动企业投入1419.9万元。

三、成果成效

1.技术服务团队实力显著增强

立项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项、2支团队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支团队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推进科技创新服务成果转化教学资源69项,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孵化174项。横向项目服务到账5526.8万元。连续两届获全国职业院校“发明杯”大赛中一等奖,获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1项。

2.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为轨道交通制造中小微企业提供“四技”服务200项,专利授权209件。学校生产型实训基地为轨道交通产业开展研发、技术服务以及核心部件生产,年产值达1.5亿元,已经成为中国中车产品链中重要一环。

四、经验总结

1.坚持对接产业发展一线需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引领,面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行业发展与生产实践第一线,重点开展技术应用型科技创新活动,有效破解了以往科研团队参与合作意愿不强、合作难以持久等难题。

2.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效整合,教师通过课题的研究与成果的转化,把科研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从而提高科研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